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正文

85岁老伯古法造纸76载

来源: 广州日报 编辑:admin 时间:2019-12-06
导读:走进广东肇庆四会市贞山街道扶利村,“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今年85岁的省级非遗项目“古法造纸”代表性传承人张熀元至今还保持着用蔡伦造纸法从事古法造纸,至今已整整76个年头了。这种有“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美称的造纸法,由于工序
说明: http://pics1.baidu.com/feed/35a85edf8db1cb13a322a736e6eb9a4b93584b95.jpeg?token=ce843c92e718ea9516d2722c766b050e&s=59B22CD10E5B16CED42935960300C0B2
张熀元
说明: http://pics0.baidu.com/feed/4d086e061d950a7b7a5bda7b366eaedcf3d3c96c.jpeg?token=07abe8aeaa925ef5fc08df44545d773f&s=F2B83EC50E62CECE0A8BB57D0300C05B
造纸过程
说明: http://pics1.baidu.com/feed/21a4462309f79052c333aeee364c1bcf7acbd573.jpeg?token=9da5cb662e9c60de10bd5bcefe658788&s=4A7032D50045634F522D2D640300B070
其他村民在造纸
说明: http://pics1.baidu.com/feed/8718367adab44aed0bb86f6b89a34b04a38bfb94.jpeg?token=7438ebf2d3d49eea7f37b242aa4445f1&s=D809AB574E453ADA9F2174CD0300A060
展览馆门前牌匾
走进广东肇庆四会市贞山街道扶利村,“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今年85岁的省级非遗项目“古法造纸”代表性传承人张熀元至今还保持着用蔡伦造纸法从事古法造纸,至今已整整76个年头了。这种有“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美称的造纸法,由于工序繁琐,易学难精,如今,掌握这种造纸法精髓的,在扶利村只有张熀元一人。在村里,张熀元成了“宝贝”级人物,也成了扶利村的“名片”和网红,很多游客都慕名前来参观他的古法造纸的过程。张伯说,流传了800余年的古法造纸,哪怕再难也要传下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徐紫祺
扶利村被誉为“中国古法造纸第一村”。张熀元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八叔”。每天,他都要上山砍竹子或者用锤子挞竹子,在自己的造纸作坊忙个不停。

坚持古法造纸七十余载

张熀元出生于村中一个传承古法制造竹纸400余年的家族。“我也说不清这种古法造纸术传到我这里多少代了,听我祖父说,我们祖上很多代都是靠这种造纸法讨生活,这门手艺一直没有断。”张熀元告诉记者,他9岁起就跟着父亲一起学习土法造纸。扶利村是一个特别适合造竹纸的好地方。因为扶利村周围有一条大河叫做绥江,这里水资源非常丰富,哪怕是在每年的枯水期,河里也能撑大船。“要建造纸厂,没有水是肯定不行的。”张熀元指着自己水田里的一个水车说,这个水车从他父亲那一辈起就开始用了,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直到2000年,这个水车依然在使用。因为现在电价比较便宜,他已经不用水车作为动力来生产纸张了。
张熀元说,早在南宋年间就传至四会的古法造纸术一直保存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并且制作工艺完整。古法造纸工艺流程沿袭了2000年前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所以有“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的美称。逢年过节,张熀元除了祭祖外,还要祭拜祖师爷。
如今,只要自己能动,他还是会亲自动手掌控手工造纸的每一个环节。古法造纸有近20道工序,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岔子,就会影响到纸张的质量,可能这一批纸都会受影响,成为残次品,卖不出去。在他的记忆中,他有一次因为将竹条泡得过硬,导致纸张纤维粗大,不符合要求,导致一条纸都不能用,父亲因此将他痛骂了一顿。在那个年代,浪费一条纸,有可能就会导致一家人半个月的口粮没了。从那以后,对于造纸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敢放松。他举例说,从山上砍下竹子后,要将竹子砍成80厘米长的小段,长一点、短一点都不行,一定要按照规格。然后再用锤子将竹子锤碎,再将竹子放在石灰池中腌制4个月,直到竹子腐烂,最少也不能少于100天。4个月后,将竹子捞出来,曝晒半个月左右,再放到清水池里浸泡一个月,除去石灰渣等杂质。
张熀元的造纸作坊面积约有2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作坊内,两名工人正在按照他的指令进行操作。“纸还是太湿了,下次泡水的时间要短一个钟头。”张熀元摸了摸纸张,像将军下命令一样一锤定音。

85岁的他成了网红

在四会市,张熀元老人的非遗传承造纸作坊是扶利村一大网红景点。很多外地游客来到扶利村,就是冲着一睹张熀元老人的古法造纸技艺而来的。平时很多游客们前来观光,基本上都会来到造纸作坊观摩造纸过程,还亲自尝试抄纸,甚至自己全程参与,生产出一张纸出来。
张熀元告诉记者,一张手工纸的成品需要历经砍竹、腌竹、挞竹、碎竹、打浆、晒浆、抄纸、榨纸、松纸等近20道工序,历时6个月。
古法造纸中最为重要的工序就是松纸了,厚厚的一叠纸,如果撕开后每一张太薄,不能用,撕开后每一张太厚也不行。张熀元手法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不仅能将每条纸中每一张的厚度保持均匀,还能将每条纸的张数也控制在两张以内。而每张纸的厚度还不到1毫米,能保持这样的精度,全凭手上的功夫。“打个比方,这一条纸如果散开后有500张,我将另外一条纸松开,也基本上是这个张数。”老人自豪地说。因为纸较薄,一拿就很容易折断,如果一叠纸断了,基本上就没法卖出去了。

古法造纸远销十多国

这种造纸法能传承下来,跟张熀元的坚持是分不开的。张熀元说,在上世纪70年代,他和父亲就靠着这门手艺衣
食无忧。看见周围街坊日子困苦,他于心不忍,就将造纸技艺无条件地传授给村里其他人,帮助村民建起家庭造纸作坊。最火的时候,扶利村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小村也成了“广东古法造纸第一村”。
村里这么多造纸作坊,会不会有污染?张熀元笑着说,这种古法造纸工艺独特,不会有污染。造纸作坊从来不直接把污水排放到外面的河里,要先把竹子砍成一节一节的,再把竹子放在石灰池里腌上几个月的时间,把它沤烂,纤维结构发生改变。之前,有非遗专家小组到现场来检测证实,腌竹子后的石灰水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含钙高,对环境没有污染,可以用来灌溉水稻,还可以提高稻谷产量。
2000年前后,当地的古法造纸行业受到冲击。当时做一条纸(大约10斤)只能卖4元,连成本都不够。好在造纸作坊是自家的,张熀元坚持哪怕利润薄一点,也不能降低质量。就这样,过了两年时间,他才撑过了萧条期。后来,纸品价格逐渐回升,从4元涨到6元、10元,现在一条纸能卖到50多元,张熀元的好日子又回来了。
如今,张熀元生产出来的成品是用于拜祭祖先的黄色“元宝纸”(俗称会纸)。不仅国内的很多寺庙找他订货,很多东南亚国家听说他的古法技艺后也都找上门来订货。如今,他的手工纸已经卖到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在张熀元的造纸作坊附近,就是他的一栋白色小洋楼。“这都是我靠自己手工造纸攒钱盖的。”老人笑着说。这种古法造纸的市场如何?造纸作坊内的一名工人悄悄告诉记者,“一招鲜,吃遍天,光卖纸,八叔一年收入十多二十万元不成问题。”

他成了小村的“名片”

目前,扶利片区造纸工场有50多家,其中6家是造纸手工作坊,整个造纸行业从业人员约有上万人,年产值达5000万元。张熀元的三个儿子中有两人跟着他继续用“古法”造纸。
张熀元说,古法造纸易学难精,工序繁琐,并且利润薄,所以村里的年轻人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开作坊。并且,现在机械化操作对手工造纸冲击很大。手工造纸一年一个人才做四千条纸,机器一天就可以生产几百条。但因为自己祖祖辈辈都是以造纸为生,对这门手艺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最困难,没饭吃的时候都没有放弃,现在就更不会放弃了。”他说,这门手艺传了800年都没有断,不能在他手上断了。哪怕再困难,也要传下去。
在村干部的多次建议下,张熀元也开始对古法造纸的工艺进行改良,他的作坊已经能生产出吸水性好、韧劲足的绘画宣纸等高级用纸。加之扶利村历史厚重,风景秀丽,很多艺术家也选择进驻扶利村。在张氏大宅内,四会市诗歌协会、书画协会和广州越秀区粤岭说书文化中心等社会文体组织都在这里有工作站,艺术家们并定期在这里进行各种艺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在张熀元的造纸作坊的带动下,扶利村的特色民宿和农家乐也已经发展起来了。到了晚上,华灯初上,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韵味。如今,扶利村每年都要接待旅客超过几万人次,为当地村民带来超过100万元的综合收入。“村里现在能有这么多游客,多亏了八叔,八叔就是我们村的名片。”说起张熀元,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特色服务|企业建站|其他服务|法律声明|版权隐私|付款方式|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华纸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鲁ICP备10014844号-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南路101号│ 新媒体部:0531-88192261 │ 采编部:0531-88935343 │ 市场部:0531-88522949 │
中华纸业传媒微信公众号
可信网站